今天给各位分享汽车出海2024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海南省南港汽车出海进行解释,假如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广汽埃安高端化战略规划公布 新标识+高端车系/2024年出海
1、易车讯 7月19日,广汽埃安总经理古惠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披露了埃安品牌高端化战略规划。古惠南表示:“接下来埃安将会发布全新品牌标识、新平台、电子电气架构以及全新高端车系,到2024年,埃安希望打造全新的高端车型,以高质高价的路线全面打开海外市场。”
2、不仅如此,刚完成新一轮引战增资预挂牌的埃安,通过引入可积极助力其发展的投资者,强化了全价值链的资源配置和市场竞争能力。并且将募集的资金重点用于新产品开发、新一代电池、电驱研发及智能驾驶、智能座舱和产能扩建等核心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布局。按照计划,埃安将在明年完成IPO。
3、除此之外,从2022年开始,埃安还将引入更多光伏发电设备以及风电等清洁能源,并将导入核电的使用,进一步减少碳排放,计划在2023年,将埃安智能生态工厂打造成全球首个零碳工厂。
4、根据易车App“热度榜”显示的数据,广汽埃安的新能源品牌热度排名第6位。如需更多数据,请到易车App查看。
二、上半年中国汽车出口214万辆,出海热仍在继续
伴随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突飞猛进,为中国车企“出海”打开了难得的窗口期,成为中国品牌追逐的新目标。放眼望去,当前出海市场战况空,今年上半年,汽车出口量突破200万辆,对市场整体增长贡献显著,绝对是2023年车市的一大看点。
近年来,中国自主品牌不断发展壮大,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发展较快,加上国际市场对新能源汽车的需求比较旺盛,推动了中国汽车出口的全方位增长。
据中汽协数据,1-6月,汽车企业出口214万辆,同比增长75.7%。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53.4万辆,同比增长1.6倍。自主品牌呈现集体“狂飙”的态势,具体来看,比亚迪上半年出口8.1万辆,同比增长10.6倍;奇瑞出口39.4万辆,同比增长1.7倍;长城出口12.4万辆,同比增长97.3%。不过从总量上来看,上汽仍以48.3万辆的成绩把持着头号交椅的位置。
据了解,上汽在海外市场上MG品牌最受欢迎,上半年累计销售37万辆,同比增速达到40%。不仅如此,上汽集团2023年计划海外销量突破120万辆,其中,自主品牌占比超70%,MG品牌销量达80万辆。
值得注意的是,MG首款“全球车”MG4纯电动车已在国内和近30个欧洲国家同步上市。同时,MG4正积极进军澳新、中东、墨西哥、南美等地区,将覆盖全球六大洲重点区域市场的80余个国家,全球销量有望突破15万辆。
除了MG品牌,上汽集团旗下其他品牌如上汽大通MAXUS和上汽通用五菱海外业务也取得不错的进展。据了解,2023年上汽大通MAXUS的出口目标是10万辆,上半年已突破了4.7万辆。
在不久前的海外业务沟通会上,上汽集团总裁助理、国际业务部总经理、上汽国际总经理余德介绍道,目前上汽在欧洲的销量日益增多,建厂的时机成熟,而欧洲又是全球新能源汽车接受程度最高的市场之一,适合发展本地化布局。因此,上汽已将在欧洲当地选址建厂的计划纳入日程表。此外,上汽在海外拥有硅谷、伦敦、特拉维夫3大研发创新中心,泰国、印尼、印度、巴基斯坦4座整车制造基地。
如今,中国技术的不断迭代和消费者的认可,让中国智造实力出圈。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国外的好成绩,让更多国内的汽车品牌看到了机会,中国汽车的出海热潮,将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比亚迪在海外建厂的步伐也在加速中,比亚迪算是中国品牌新能源出海的激进派,自2021年5月比亚迪正式宣布“乘用车出海”计划以来,经过两年多的发展,目前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已进入挪威、德国、日本、泰国、巴西、墨西哥等53个国家和地区,出海脚步遍及全球。
更为关键的是,今年上半年,比亚迪今年独占泰国EV市场35.18%的份额,位居第一。比亚迪在国际市场人气爆棚的全球车型BYD ATTO 3(元PLUS),在泰国上市后市场反响热烈,今年已连续五个月获得泰国纯电动汽车销量冠军。
2022年,比亚迪全资投资的首个海外乘用车工厂在泰国正式开建,预计在明年可实现量产。据悉,比亚迪还计划在巴西、欧洲等地建设工厂,一系列举动也进一步推动比亚迪的全球化进程。
再看奇瑞汽车上半年,奇瑞出口量达39.4万辆,同比增长1.7倍。据了解,早在2001年,第一批奇瑞“风云”轿车就从天津出口到叙利亚。除了出海的时间早,其生产、研发基地也较早就拓展到了海外市场,在欧洲、北美、中东以及巴西等地都有奇瑞的全球研发基地。
截至2022年末,奇瑞已经在全球建立了10家海外工厂,包括俄罗斯、巴西、埃及等国家。
值得注意的是,长安汽车在今年正式发布了全球化战略“海纳百川”计划,具体提出五大布局,“四个一”发展目标:海外市场投资突破100亿美元、海外市场年销量突破120万辆、海外业务从业人员突破10000人,欲将长安汽车打造成世界一流的汽车品牌。
未来长安将逐步布局欧洲、美洲、中东及非洲、亚太、独联体全球五大区域市场,将进入90%以上的全球市场,到2024年,长安汽车将完成东盟和欧洲两大重点区域市场的进入。
当我们的产品越来越优秀的时候,就是走出国门的时候,现在的国产车完全具备这个实力,“走出去”可以进一步向全球展示中国新能源车企的产品和技术实力。今年的上海车展上,也看出了车企们向全球市场传递的进攻信号,打响了“品牌向上”的第一枪。【iDailycar】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天天汽车V,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三、2024年汽车消费、投资、出口,卷向何方
2024年能否成为汽车销售大年?能否托起3000万辆新时代“稳稳的幸福”?市场消费、投资、出口有哪些重大变化?前方的机遇和风险有哪些?
2023年12月11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在北京召开“2024中国汽车市场发展预测峰会”。当日下午,峰会举办了中国汽车消费、政策和投资趋势预测,中国汽车出口预测,中国汽车产业智库专家对话等主题论坛及圆桌互动。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李邵华、陈士华,专项高级经理陈旭作为各环节主持人,与政产学研各领域权威市场分析预测专家共同探讨未来市场的机会与风险。
2023年12月11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在北京召开“2024中国汽车市场发展预测峰会”。当日下午,峰会举办了中国汽车消费、政策和投资趋势预测,中国汽车出口预测,中国汽车产业智库专家对话等主题论坛及圆桌互动。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李邵华、陈士华,专项高级经理陈旭作为各环节主持人,与政产学研各领域权威市场分析预测专家共同探讨未来市场的机会与风险。
三期叠加,2024车市消费投资机会在哪里
2023,中国车市的最卷之年,人人喊“卷”,却无法停下,中国汽车的年产销量朝着3000万辆这个新高度飞速奔去。
车市何以如此之“卷”?产业各方无不“压力山大”,产销数字却创下惊喜?
主题论坛:2024中国汽车政策、消费市场、投资趋势预测
假设以相对宏观的历史眼光重新观察这个阶段甚至这一年,中国车市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三期叠加”阶段。
一个坏消息是,没有最卷,只有更卷,未来几年竞争只会越来越激烈,淘汰出清还在加速;但好消息却不止一个,更多的机会市场在招手。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副主任刘明在“2024中国汽车政策、消费市场、投资趋势预测”主题论坛上详细解释了何为“三期叠加”:“三期指的是新车市场处于中低速增长期、二手车市场处于发力期、新型汽车市场处于成长期。”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副主任刘明
据刘明分析,汽车市场的三期叠加会加剧市场竞争,重塑产业格局,除了集中化、高端化、智能电动化外,新车市场中低速增长、二手车市场快速增长,会使低端尾部企业加速出清;新车市场增长比较慢、新型汽车市场增长快,会导致传统企业的焦虑感增强,新兴企业的窗口期变短,也使转型过渡期变短。此时,过渡性产品可能就是一个机会。
此外,“三期叠加”最主要表现还是市场增长放慢、转型升级加快从而加剧竞争。对企业而言,要转型必须大量投资,当前油、电两种产品的竞争导致传统车市场地位保卫战非常激烈。而新车为了成功,后续推出的新产品价格也更低。刘明建议,“带有一些新特点的产品,要尽早推出,占领先机。”
从当前的消费趋势来看,科技是值得关注的新亮点。刘明表示,根据我们的用户调查,近几年消费者买车时对技术含量、科技感等的要求提升是最快的。这也为一些有自己原发技术的企业带来发展良机。
相比新车市场,近几年二手车市场增势迅猛,预计2023年全年增幅将在13%左右。2023年1-10月,二手车交易量相当于新车销售比重的73%。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陈士华
长安汽车战略规划部高级经理谭辉龙分析认为,到2023年9月,国内汽车保有量已经超过3.3亿辆,这使得每年的报废更新规模非常可观。当前,首购人群对新车销量的贡献正在减弱,新车主比例大幅下降。他预计,2024年的报废更新规模将达到1000多万辆,整个市场的刚性需求仍然存在。“这也是未来能够维系中国汽车市场高增长的最大基盘,我认为应该抓住的恰恰是这部分人群。”
长安汽车战略规划部高级经理谭辉龙
从区域市场这一维度看,中国汽车新闻工作者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汽车族杂志出版人兼总编辑韩君善认为,在未来的3至5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三、四、五线城市将是汽车消费主要的增长极,值得汽车企业的高度关注和投入。
中国汽车新闻工作者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汽车族杂志出版人兼总编辑韩君善
韩君善从6个方面给出了具体分析:从市场的空间看,三四五线城市拥有全国70%的人口,但汽车保有量相对一线城市仍处于较低水平;从需求看,这些地方的未来出行以汽车自驾为主;从区域特点看,三四五线城市由于区域分布广阔、分散,使用场景不同,差异化比较明显,未来推广要重视差异化营销;从消费习惯看,虽然在线上关注汽车的消费者越来越多,但是线下触点对消费决策的影响很大;从政策导向看,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相关部委为促进消费举办的汽车下乡特别是新能源汽车下乡等一系列活动,为打开三、四、五线城市市场起到积极作用;从消费用途看,随着家庭休闲、自驾、露营等的发展,汽车消费场景也更加多元化。
当前,从宏观政策环境到消费趋势再到汽车市场发展已经出现了一系列重要变化,投资风向也在发生转变,谭辉龙指出,主要变化体现在3个方面:
从产品端看,投资在明显向新能源产品转型,预计未来一年新车投放,新能源汽车的占比将达到80%以上,同时也表明2024年甚至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压力巨大;从全球区域市场看,汽车出口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明显的红利,国内主流车企都在加大对海外市场各方面的投入;从产业布局看,新的生态正在逐渐形成。例如近两年新能源汽车领域表现比较突出的是矿产资源、三电、能源等的布局,这些都为企业未来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深坑与底牌,中国车企出海之路怎么走
几乎是一年一个新台阶,中国汽车出口总量终至登顶。
近3年,中国汽车出口销量与排名不断上涨,从2021年超越韩国成为全球出口第三,到2023年一季度再超日本跃居第二,再到2023年年底,中国汽车出口总量或将毫无悬念地坐上全球第一把交椅。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1-11月,汽车出口441.2万辆,同比增长58.4%。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109.1万辆,同比增长83.5%。
“假设按出口货值看,中国汽车在2023年1-6月累计总量排在德国和日本后边,位居第三,我认为这比较符合中国汽车出口的实际定位。”在“中国汽车出口预测”主题论坛上,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汽车分会秘书长孙晓红如是指出。
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汽车分会秘书长孙晓红
从中国汽车品牌在全球各大市场的表现看,格局正在从亚洲、欧洲和拉美三大市场三足鼎立演变为欧洲市场格外突出。统计数据显示,在电动汽车出口上,中国占全球出口的比重由2018年的4.2%增至2022年的35.2%,而欧盟在同期从16.5%降至13.4%。在电动汽车和动力电池领域,欧洲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
据孙晓红分析,全球汽车市场需求主要呈现4大趋势:一是目前疫后需求逐渐恢复,为中国汽车出口创造了有利条件;二是从长期来看,国内需求下降,促使很多企业把销售市场更多转向国际,即所谓的“与其内卷不如外卷”;三是疫后物流、旅游的恢复促进了商用车市场的增长;四是随着双碳目标的落实和实施,对新能源汽车的需求在不断扩大。
但他同时也指出了未来出口面临的一些风险。
从全球整体经济形势看,WTO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2024年经济增长、贸易预期都比较保守。
从各区域市场看,孙晓红首先指出了法国的电动汽车补贴与环境积分挂钩的措施,中国车企需要重点关注的是,将来欧盟在生产端可能会从这些方面评估中国产品的碳排放,并将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积分作为市场的准入条件之一,包括钢材、铝材及其他材料(如橡胶、塑料、玻璃等),还有动力电池、汽车生产组装、长途海运陆运过程中的碳排放。
除法国外,孙晓红还提出了未来汽车出口可能面临贸易摩擦的几个国家和地区,包括欧盟、土耳其、巴西、印度、墨西哥等。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专项高级经理陈旭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海外经营管理部经理郭海波认为,东盟在整体上对中国车企而言就是一个非常有机会的市场,以泰国为代表的东盟市场近两年出台了很多对中国汽车有利的投资措施,特别是对新能源汽车投资的优惠政策,这也是吸引中国汽车走出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市场。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国际公司总经理助理束学明也看到了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市场机会。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海外经营管理部经理郭海波
展望未来,孙晓红预判,2024年中国汽车出口增幅将达到20%,达到600万辆规模;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到35%以上,新能源乘用车对出口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
作为企业代表,郭海波给出了相近的判断:2024年出口增速在10%-20%,即550万辆左右;其中有35%左右是新能源车型,约200万辆。传统能源车型仍然占据主体地位,约350万辆。
值得关注的是,现场多位嘉宾不约而同指出了近两年中国汽车出口高速增长的可持续问题。
主题论坛:中国汽车产业智库专家对话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党委常委、专家委副主任陈斌在“中国汽车产业智库专家对话”环节直言,汽车贸易出口一直延续当前的涨势是不可持续的,对出口的预期持谨慎乐观态度。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党委常委、专家委副主任陈斌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资深首席专家吴松泉也认为,产品长期大批量出口肯定不可持续,将来企业肯定要转变为以海外生产为主,推进全球化布局和战略。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资深首席专家吴松泉
关于中国车企如何进一步做好海外各方面工作,行业专家及企业代表也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主任安庆衡表示,“我认为中国汽车出口前景还是很好的。”无论是传统的产品出口方式,还是国外建厂、合资甚至是资本出口,都要根据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方式。同时,中国车企还要有自己无敌的技术创新、产品开发和成本控制能力作为海外发展的坚强后盾。
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主任安庆衡
束学明建议,中国车企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应对海外市场的适应性提前做好系统研究,建立起相对完善的海外适应性体系。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国际公司总经理助理束学明
谷歌汽车及物联网行业总监朱辰凯则根据监测到的海外客户消费习惯提出一个具体建议:当前搜索引擎和在线观看视频是海外消费者最重要的搜索新车的方式之一,因此中国厂商需要特别注意做好自己的官网,不仅要有最全的产品信息,很多跨国车企官网还放了很多评测视频,与消费者的互动与沟通更直观。
<span style="backgrou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汽车纵横全媒体,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汽车纵横全媒体,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OK,小编就写到这里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