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节奏模式名词解释,美学概论节奏的名词解释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美学概论中节奏的名词解释
1、美学概论中节奏的名词解释如下:
2、从一般的意义来说,节奏是指声音的间隔距离、抑扬顿挫方面的规律性。作为音乐术语,它指音响运动的轻重缓急,其中节拍的强弱或长短交替出现要合乎一定的规律。节奏为旋律的骨干,也是乐曲结构的基本因素。
3、音乐之节奏有二,一为长音与短音交互而起之节奏,一为强音与弱音反复而起之节奏。小节之内,强拍位置为长音,弱拍位置为短音时,视之为正规节奏。小节内,强拍位置为短音,弱拍位置为长音时,谓之不正规节奏。
4、诗的节奏,主要是语言的节奏,它是由语言的音节的长短、轻重和音节与音节之间的停顿所形成。中国古诗和古体诗的节奏主要是靠顿数的安排来完成的,如四言诗每句两顿,五言诗每句三顿,七言诗每句四顿。每顿或为两个字或为一个字,既和字的意义有关系,也和字的位置有关系。
5、律诗的节奏主要在于平仄格律,而平仄的安排又是和顿相结合的。律诗的节奏更鲜明,旋律更和谐,音调更优美。词曲的语言则不仅要合平仄,而且要论宫商,所以更富于音乐性。
6、美的形态之一。指节奏这种周期性的连续不断交替出现的运动形式所具有的审美属性。“节奏”源于希腊文表示运动、均衡的rhuthmos。它存在于艺术和客观世界的物质运动、生物的生长和活动之中。
7、节奏能引起人的生理节奏和心理节奏的有规律的变化,使人产生和谐感。节奏美在艺术中属于形式美的范畴,它能强化艺术内容的传达,增强艺术形象的鲜明性和有机整体性,同时它通过声音、线条、色彩、形体等因素的有规律的运动变化,引起欣赏者的生理感受,进而引起心理情感活动,产生愉悦。有相对独立的欣赏价值。
二、美学概论节奏的名词解释
节奏是指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有序变化和重复,通过一系列有规律的动作、声音或事件的排列来产生一种有节奏感的艺术效果
节奏是一种有序的时间和空间变化,它可以通过有规律的重复、变化和间隔来产生。在艺术中,节奏可以通过音乐的节拍、舞蹈的动作、绘画的线条等形式来表现。节奏可以使作品更加生动有力,给人以动感和活力。
在音乐中,节奏是最基本的元素之一。它通过音符的时值、音符之间的间隔和重复来表现。节奏可以使音乐更加有序和有结构,给人以节奏感和律动感。不同的音乐风格和文化背景中,节奏的运用方式也各不相同,例如,爵士乐中的自由节奏和古典音乐中的规则节奏。
舞蹈是一种通过身体的动作来表达情感和意义的艺术形式。节奏在舞蹈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通过舞者的动作的速度、力度和重复来表现。舞蹈中的节奏可以使舞者的动作更加协调和有力,给人以视觉上的律动感。
在绘画中,节奏可以通过线条、形状和颜色的有序排列来表现。绘画中的节奏可以使作品更加有层次感和动感,给人以视觉上的律动感。例如,点彩画派的作品中,通过点的有序排列和重复来表现节奏感。
节奏作为一种艺术效果,可以使作品更加生动有力,给人以动感和活力。它可以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情感上的共鸣,增强美学体验的深度和强度。节奏的存在使作品更加有结构和有序,给人以一种秩序感和和谐感。
节奏是美学概论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在艺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节奏通过时间和空间上的有序变化和重复来表现,可以使作品更加有力和有动感。
在音乐、舞蹈和绘画等艺术形式中,节奏都有着不同的应用方式,但都能够给人以节奏感和律动感。节奏对美学体验有着积极的影响,它可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观众的情感共鸣。
三、音乐名词解释。
古典音乐classical music原指古代留传下来堪称经典的音乐作品,后广指一切将深刻的思想内容与完美的艺术形式相结合的典范音乐作品。在这种意义上,这一概念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不同历史时代和不同国家、民族的高度艺术性的民间或专业的音乐,均可称为古典音乐。
在欧美音乐中,古典音乐的概念具有多种解释:
①专指德奥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20年代以J.海顿、W.A.莫扎特和L.van贝多芬为代表的音乐,即所谓“维也纳古典音乐”(亦称“维也纳古典主义音乐”或“维也纳古典乐派音乐”)。在这里,古典音乐的概念是狭义的,它具有地理和历史的范畴,特指具体的音乐风格和流派(见维也纳古典主义音乐)。
②从维也纳古典音乐的历史时期往前推移到C.W.格鲁克、G.F.亨德尔和J.S.巴赫的音乐,甚至再往前追溯到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各国专业音乐。在这种意义上,这一概念扩大了地域和时间的范围,突破了特指的音乐风格和流派的限定。
③从维也纳古典音乐的历史时期往后延伸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美专业音乐,即将浪漫主义乐派和民族主义乐派作曲家的创作均包括在内。在这个意义上,古典音乐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后的现代音乐形成了两个对应的概念。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音乐语言和艺术手段的不同。前者遵循传统的调式、调性、和声功能体系等创作技法,后者则突破了这一传统创作方法。
④将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的非纯粹娱乐性质的现代专业音乐包括在古典音乐这一概念所指的范围之内。在这种意义上,古典音乐与严肃音乐的概念合而为一,而与之相对应的概念是单纯娱乐性质的轻音乐、流行音乐或其他通俗音乐。
“波尔卡”一词在捷克语中为“半步”,描述的是一只脚与另一脚之间按2/4拍子飞快交替。它本是捷克农民舞蹈,发展于捷克斯洛伐克境内往日的东波希米亚。尽管它应该是由捷克民间舞发展过来的,但波希米亚的史学家们却认为它是一位农家少女在星期日为了自娱而发明的。
1833年,波尔卡首次进入布拉格舞厅。1840年,布拉格的舞蹈教师在巴黎表演波尔卡一举成功,从而使波尔卡一下子闯进了巴黎的沙龙和舞厅。一场来势迅猛的波尔卡热唤起了许多与跳舞无缘的青年人。所有的舞蹈院校一齐上阵教授波尔卡,但照样不能满足人们的学舞要求。
19世纪中叶,波尔卡传到英美,与华尔兹一道取代了乡村舞和科蒂林舞。波尔卡热使得其它中欧舞蹈也开始流行,如舞步相对比较简单易学的加洛普、波洛奈兹、雷多瓦、玛祖卡、斯科蒂克等。加洛普的舞步与华尔兹、波尔卡相似,但节奏与波尔卡相近,是2/4拍,舞伴们舞步迅疾,只偶尔才有些旋转。波洛奈兹的主要牲是3/4拍,速度适中。它是庄重雄伟的队列舞蹈,常用于化装舞会的开场。但可能正是由于它的队列形式,所以一直没有在以对舞为主的舞厅里流行起来。波希米亚的雷多瓦是由追赶步、普通华尔兹步和两速华尔兹步三种基本步伐构成的。它的音乐采用的是慢速华尔兹。玛祖卡原是波兰民间舞,使用华尔兹音乐,但第二或第三拍上常有重音。舞步包括跳步、滑步与脚跟相击等三种基本成分,动作组合比较复杂。斯科蒂斯克是德国民间舞,由滑步和跳步两种舞步组成,节奏为2/4和4/4拍子。由于这些舞蹈的流行和普及,舞厅里还出现了一些由上述舞蹈按不同顺序、不同比例组合起来的舞蹈,大大丰富了舞厅舞的品种和样式。
但是任何舞蹈都难免有兴有衰。波尔卡即使是中欧舞蹈中寿命最长者,也难免终有一落。20世纪的拉格泰姆、爵士等新型舞蹈以其崭新的活力和面貌压倒了波尔卡。如今在波兰以外的国土上,我们只能在美国的波兰移民范围中和在一些古典芭蕾舞剧里一睹波尔卡的风采。波尔卡已不再流行于舞厅中了。
19世纪欧洲流行的一种2/4拍子的对舞。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都认为它源于自己的文化传统。19世纪30年代流行于捷克农村的一种波尔卡节奏的舞蹈的舞步为波尔卡提供了基础。这是一种轻快活泼的舞蹈,舞者面对面站立,男伴的右手抱着女伴的腰部,左手向旁伸开握住女伴的右手,按这种姿势,成对地沿着舞厅周围逆时针方向旋转行进。主要的舞步有两种:一种是单足弹跳步,可以前进、后退或旋转,称为波尔卡步;另一种是脚跟、脚尖轮流击地的动作。1840年,波尔卡由专业舞蹈家带到巴黎,在奥德翁剧院表演;巴黎的舞蹈大师们又把它改编成一种有5个花样(见乡村舞)的舞蹈,深受公众喜爱。1844年,巴黎的舞蹈教师采拉里乌斯把它带到伦敦,又传遍英国,从温莎城堡到小城镇的舞会上都在跳波尔卡。与此同时,巴黎和伦敦的剧院中陆续出现了一些表演性的变体。F.切里托和A.圣-莱昂所创作的一种3/4拍子的变体称雷多瓦舞,也很有名。作曲家B.斯美塔纳的《被出卖的新娘》和J.魏恩贝格尔的《风笛手什万达》等歌剧中也都运用了波尔卡舞。
1、传统重金属,如“吻”、“蝎子”等;
2、“布吉金属”(Boogie Metal),这是重金属世界的流行音乐,它的旋律一般比较优美,歌词较多涉及“性”、“玩乐”、“爱情”等,歌手往往是性感、偶像型歌手,如人们比较熟悉的“邦·乔维”、“毒药”、“阿罗史密斯”等,区别这类重金属与其它重金属的标志只有一个:是否具有商业性。有些重金属乐队最初可能不是“布吉金属”,一旦它成为某一种商业标志时,它便沦为“布吉金属”了。
速度金属:在摇滚乐中,节奏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其实摇滚乐风格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节奏的变化。从最早的布鲁斯到节奏与布鲁斯、到布鲁斯摇滚,直到今天的各种风格的摇滚乐,节奏象一条骨骼,支撑着音乐的始终。重金属也不例外,但重金属与其它音乐风格不同的是:重金属很大程度上依赖技巧的伸展与变化。那么节奏与技巧结合在一起,就成为重金属最重要的一部分。随着重金属的力度逐步加硬,速度逐步加快,也便出现了速度金属(Speed Metal)。其标志是每支乐队都有一个十分出色的吉他手。速度金属的速度已达到人弹奏乐器的极限,用“雨点般的节奏”这类语句已无法形容速度金属的速度。乐手们往往就是通过速度,达到所希望的力度和效果。最有名的速度金属乐队是“金属”乐队。
朋克金属:它继承和发扬了朋克的基本思想,用金属乐的演奏技巧和配器方式来宣扬朋克的观点,这使得朋克意识在金属时代里依然能够生存下去。朋克金属的政治意向浓厚,反叛意识远远强于一般的重金属音乐。如早期的Alice Cooper(艾丽斯·库伯)和近期的Extreme(极端)。朋克金属与金属朋克是有区别的,朋克金属最终还是重金属,而金属朋克则是朋克音乐吸收了重金属音乐狂野、暴戾、失真效果等。但它去掉了重金属音乐的最显著特征:吉他独奏。反过来追求一种原始、粗糙的效果。如Ramones(雷蒙斯)、Big Black(大黑)等。
Grunge:它属于重金属风格,但与其它的重金属音乐不尽相同,它实际上是发展了70年代的朋克摇滚中的诚实、直接、原始和与传统相对抗的特色,它的音乐来源于70年代的朋克音乐,也接受了重金属音乐,80年代中期的后朋克噪声音乐也是其风格的来源。它与任何重金属都不同,冷漠、怪异、狂噪的风格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而Grouge的成员的形象也有别于重金属,山羊胡、圆摆衫、花格衬衣、赤裸上身似乎成了西雅图之声的形象标志。代表乐队有Nirvana(涅磐)、Soundgarden(音响花园)、Pearl Jam(珍珠酱)、Alice In chains(艾丽丝锁链)。死亡金属:“死亡金属”是一种极端得让人无法严肃对待的音乐。它不仅用噪音、先锋古典音乐、爵士乐和工业噪音狠命地刮你已起茧的鼓膜,还用放大器把它们放大,用一种绞肉机般的力量怒吼出来。极端的时代导致极端的音乐,它把侵略和精神错乱的概念用阴森的曲调吼出来。
20世纪20年代由早期的拉格泰姆(Ragtime)和蓝调(Blues)吸取营养发展而成,有自由即兴的风格、令人兴奋的节奏、鲜明的切分音,是微妙而无法准确记谱的美妙音乐。
在众多流行音乐中,爵士乐是出现最早并且是在世界上影响较广的一个乐种,爵士乐实际就是美国的民间音乐。欧洲教堂音乐、美国黑人小提琴和班卓传统音乐融合非洲吟唱及美国黑人劳动号子形成了最初的"民间蓝调","拉格泰姆"和"民间蓝调"构成了早期的爵士乐。
信号曲:信号曲就是在一个乐章中,每一个主题开始时的那一段音乐。通俗地说就是起头的音乐。
关于【圆舞曲】(Waltz)又称“华尔兹”,起源于奥地利北部的一种民间三拍子舞蹈。圆舞曲分快、慢步两种,舞时两人成对旋转。十七、十八世纪流行于维也纳宫廷后,速度渐快,并始用于城市社交舞会。十九世纪起风行于欧洲各国。现在通行的圆舞曲,大多是维也纳式的圆舞曲,速度为小快板,其特点为节秦明快,旋律流畅;伴奏中每小节常用一个和弦,第一拍重音较突出,著名的圆舞曲有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淄河》、韦伯的《邀舞》等。
著名的“水上之城”威尼斯有一种平底狭长的小船,叫做“贡多拉”。船歌就是起源于贡多拉船工所唱的歌,广泛流行于意大利。十九世纪成为一种人们所喜爱的浪漫抒情曲体裁。船歌的曲调淳朴流利,优游自在,通常为6/8拍子,强拍和弱拍有规则地交替和起伏,描写船的摇曳晃动。法国作曲家奥芬巴赫的歌剧《霍夫曼的故事》第二幕中的船歌,是一首典型的威尼斯贡多拉船歌。
船歌除声乐曲外,还有器乐曲。器乐曲中的船歌,是一种抒情小品,和声乐曲的船歌一样,具有歌唱性的抒情旋律和摇晃动荡的伴奏音型,也常常用6/8拍子写成。门德尔松的钢琴曲《无词歌》中,有三首《威尼斯贡多拉歌曲》,其中第一首《g小调无词歌》是1830年在威尼斯写的。音乐清新流利,优美生动;婉转如歌的曲调和摇曳起伏的节奏贯穿全曲,塑造了水面上轻舟荡漾的音乐形象。
柴可夫斯基的钢琴套曲《四季》里也有一首船歌。1876年,柴可夫斯基应彼得堡《小说家》月刊发行人贝纳德的约请,每个月为《小说家》的音乐附刊写一首钢琴曲。贝纳德按照十二个月令的时序,选定了十二首诗,提供给柴可夫斯基,作为十二个曲子的标题。其中六月用了普列谢耶夫的一首诗:
走向河岸--那里的波涛将喷溅到你的脚跟,
神秘的忧郁的星星会照耀着我们。
柴可夫斯基根据这首诗,写成了一首船歌。全曲分三段,第一段和第三段是同一个主题,旋律深情婉转,略带忧伤,象一首浪漫曲。虽然没有用6/8拍子,但4/4拍子从强拍到弱拍一摇一摆的节奏。同样体现了轻舟荡漾的形象。中段速度转快,节奏也活跃起来,并从小调转入了大调,从四拍子过渡到三拍子,写出了“山鸣谷应,风起水涌”的形象;歌声桨声,溶成一片,还可以听到浪花飞溅的音响。第三段的旋律,在每个乐节的收尾,加进了陪衬的声部,原来的“独唱”,变成了“二重唱”;歌声此起彼落,表现得更为气韵生动。最后,小船渐渐离去,波浪轻微的拍击声消失在远方。
关于节奏模式名词解释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